乐谱中的线与演奏技法(上)_全球今日讯
发布时间:2023-06-20 06:18:54 文章来源:哔哩哔哩
乐谱中的线乐谱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东西,设置好乐谱中的各种线条的粗细

乐谱中的线

乐谱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东西,设置好乐谱中的各种线条的粗细关系并有序摆放他们能让乐谱更容易看清。


【资料图】

谱表本身:五线谱表本身“基本”由五线和小节线组成

小节线必须比五线看看起来更,数值理论上更粗不行,必须要明显看起来有对比。

小节线一般会是五线的1.5倍到2倍粗(仅供参考)

一般用来区分节拍的小节线被称为细小节线,我们会在一首曲子反复或是结束的地方看到由粗细小节线组合起来的反复小节线和结束小节线。粗小节线的宽度与符杠的厚度保持一致,一般为0.5 Spaces

理解觉得线条细是优雅漂亮,觉得线条粗是清晰易读的心情,但无论是五线还是小节线,都不应该过细和过粗,走极端只会让乐谱看起来难读和恶心。

还有一种线体附着于音符上,被称为加线:

加线比五线要粗,以便于阅读加线上的音符。在加线中,从下加2间开始,符杆顶部始终需要压住五线的中线;若是带符杠的音符,那么如果最靠近符杠的音符全部在加线上,则符杠必须压在中线上:

而装饰音的情况,则必须压在五线从下往上数的第二线上:

连音线和同音连线:连音线(Slurs)和同音连线(Ties)的设计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锥形弧线,粗细相同,基本只有倾斜和不倾斜和到音符距离的区别。

可能会有因为记谱而引起的混淆连音线和同音连线的情况,(站在不修改记谱的角度)这时雕刻师应该手动调整到音符的距离和线条的弧度加以区分。但好的作曲家(编辑)一般会从记谱上就消除这样的歧义。

记谱上,关于连音线的使用,根据关联的演奏技法(Articulations)和作用的器乐种类都会有所不同。本身连音线的作用是勾勒乐句,但在吹奏乐中,指示连奏(legato)的音符;在弦乐中,指示音符在一次弓弦内演奏;在声乐中,指示一个音节内演唱的音符。

看这个专栏的人应该大多数都是自己记谱的创作者,业余爱好者居多,所以希望在写作的时候明白这些区别,否则你的乐谱会先让雕刻师疑惑,再让演奏者迷惑。

无论是同音连线还是连音线,弧拱的部分绝对不与五线重合或看起来重合

且“通常情况”下,同音连线不应该穿过符杆:

在乐谱雕刻中,避免元素碰撞是最基础的,但连音线如何才能画得好看,就是熟能生巧,经验之谈了。像下面的例子,虽然没有碰撞,但这是专业雕刻不会用的:

剩下的关于连音线和同音连线的具体摆放规则将在之后的篇章中结合演奏技法详细说明。

符杆和发卡:符杆的粗细没有规定,但根据风格流派有所区别:Gould的BB中说符杆应该比五线细,笔者尊敬的日本浄書家使用过于五线等粗的符杆,而现在笔者和笔者的老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浄書家)都使用比五线稍微粗一点点的符杆,认为这样会更清晰一些。但无论是哪种流派,符杆与五线的粗细都非常接近。

绝对不能出现下面极端的情况:

(力度)发卡在乐谱软件以斜接连接(マイター結合)的方式绘制。

但在乐谱软件里,一般来说,就算突破了结合的值,也不会变成锐角,但在乐谱软件Finale中,这个控制权似乎交给了系统的图形引擎,用户无法控制,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情况:

这跟发卡线条的粗细以及开合角度有关,解决办法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如果有困扰需要咨询笔者,可以查看笔者的公告和置顶动态信息。

发卡应该比符杆要粗一些,至少不应该比符杆细。关于发卡的开合角和摆放,在之前的专栏中有稍微提到:乐谱中的文本与力度记号。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内容,但我觉得供了解足以,具体需要结合乐谱情况判断。

八度记号(Octave signs):八度记号由斜体数字“8”和一段以右端为结尾的虚线括号组成,有些乐谱会在数字“8”后加上va,也就是octave的缩写。

高八度中虚线括号与前面的8/8va是成上对齐的(低八度则是成下对齐):

且如果有办法实现虚线括号末尾的转角处始终是一个90度直角的话会更漂亮。

但也有超出上对齐线的写法,比如Dorico默认:

即使举出了其中的优异,最终也是选择自己觉得好的,在这种地方就连对比本身都是主观的,所以就不去踩一捧一了。

笔者自己使用只有一个数字“8”的带虚线钩的样式,在笔者所在的风格流派中,认为这样的样式是最传统最漂亮的,稍微延长的虚线钩也更便于演奏者定位八度记号结束的位置:

那么在摆放规则上,八度记号与发卡一样,非特殊情况,始终将八度记号保持水平放置,且不应该与元素发生碰撞(默认考虑碰撞箱),写这种东西的雕刻师是失格的(^ ^;):

垂直空间紧张,或浪费垂直空间的情况下会使用折线:

记谱方面,现代音乐总喜欢创造新的记谱,试图以夸张的方式表现自己新颖独特的写法,但其实不是很必要的。很多自己雕刻乐谱的人也是一样的,总喜欢把乐谱当画一样画,但为人着想,在效果一致的情况下简单的写才是好的。所以再次,发卡和八度记号,非特殊情况下请水平摆放。

那么本篇的(上)就写到这里,讲述了乐谱中的部分关于线条符号的应用。

以下是杂谈:

这个文集虽然是以科普为出发的,但写着写着总有点朝着教学向去了。本系列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提高对乐谱的审美,明白一些基础的内容是如何运作的,如果能运用的自己的乐谱中,尽管相当有限,但也能变得好一些。但正因相当有限,还是希望读者能提高审美,对乐谱的质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保持谦逊。

时常会听到“做成这个样子有什么意义”的声音。一次性的练习用乐谱花时间精力做出版销售级确实是很愚蠢的。但如果是有出版和销售的需求,或是具有收藏意义的乐谱,当然是质量越高越好了,无论是易读性还是美观性都兼备的乐谱能够长远流传下去。

跟手写印章雕版不同,以前的工匠们是从0开始制作乐谱。而现代的工匠们则是用已有的技艺将无机的,死板的软件自动排列的东西,放回到符号本该在的地方。看到了相当多的赞誉电脑雕刻前的乐谱的言论,是不无道理的。在这个技术发达的时代,这些技艺本身面临失传,电脑软件技术发展也使人越来越懒惰。

理论上电脑雕刻的上限更高,理应能做出比以前更美丽的乐谱,但由于软件应用的间距模式是单一的,雕刻中遇到的变量不是能够量化的,笔者也认为技术的终点是全自动化,但还很遥远,在现阶段,软件厂商鼓吹的“自动化”反而成为了一种阻碍。现代的环境对雕刻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苛刻了,需要熟练掌握雕刻规则,要有应对不同情况的经验,还要有判断软件“错误”的敏锐。

像现在自动化最厉害的Dorico,向人们传达着只要输入就能获得漂亮的谱面的口号。但Dorico宣传的所谓“美丽”的东西,在笔者和笔者身边的师傅们看来也都是丑陋无比的。作为最先进,且最“未来可期”的乐谱软件,正一步一步走向五线谱编曲软件。本身的许多功能虽然新颖,但面对专业的雕刻工作来说,是相当难用的,软件本身也因为“自动化”的优先级处理,很容易产出一些相当扭曲的东西。所以更认为Dorico是面向乐团和音乐家的,也就是专门快速产出上面说的那种“一次性排练用”的乐谱。

是比较讽刺的,现存的乐谱软件,连做一份好乐谱所需的性能都没有。曾经的纯粹的只为制作乐谱的软件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掉了。

这也是笔者学习、写作记录和接收课程请求的其中一个理由,人对美学的追求是无限的,而这是能让美学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的技艺,好的乐谱不仅提高练习效率,也会让人更有练习和阅读的欲望吧?所以绝不能让这种技艺消失,技艺失传导致人们需要从头再走一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实在很难要求所有人都能够掌握,所以避免不了低级丑陋的乐谱的出现。但哪怕多一个人读到这里能够获得判断乐谱好坏的基本能力,能够理解优秀乐谱制作背后的良苦用心,少抱怨一句乐谱卖得贵,那也算是笔者在剩下的有限的人生内为环境做出的一丝贡献了。纵然微薄如蝼蚁之力,亦胜于虚无无益。

廿七

标签:

资讯播报

乐活HOT

娱乐LOVE

精彩推送